在精准脱贫路上扬帆远航——我市全面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纪实
来源:三明市政府网 时间:2018-09-11 17:31
  “采取‘信誉党员+产业+贫困户’模式,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把贫困户吸纳到产业链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增强贫困户的持续‘造血’功能。”建宁县溪源乡领导这样说。

  作为农村党员信誉管理的发源地,该乡在管理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上同向发力。“信誉党员”已成为该乡帮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预计今年底,6个贫困村可全脱帽,39户106个贫困人口可全脱贫。

  2014年12月我市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来,为了不让一个贫困人口落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6年-2017年,全市共脱贫减贫54165人,其中国定贫困人口34776人全部脱贫。2017年脱贫减贫28418人,其中国定贫困人口17059人实现全部脱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0.55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40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5.46%,下降到2017年底的0.03%。

  我市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工作座谈会于2016年12月26日-27日在我市圆满召开。去年9月下旬,国务院扶贫办评估组对我市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进行评估,高度评价了我市生态扶贫机制、贫困村村财增收机制、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等方面取得的突破。

  由“面面俱到”,向精准施策转变 

  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曾经走过一段曲折坎坷之路,形象地说,那时的扶贫方法就像是“大水漫灌”“撒胡椒面”。这样“面面俱到”式的精准扶贫,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个别贫困户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

  截至2017年,全市贫困人口仍有404人,贫困发生率0.03%。实现全面小康,除了统计出了这些精准的数字,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扶贫工作越难做,越是需要先找准问题。只有找准“穷根”,才能开好“药方”,靶向治疗。如何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走过了一段弯路之后,我市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了“348”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3”是指“三步”工作法,就是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摸清了贫困对象,明确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思路,破解了扶贫工作存在“底数不清、对象不明”的问题。

  “4”是指“四因四缺”分类法,即从具体致贫原因入手,精准分析具体致贫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政策,采取个性化帮扶措施,明确了“谁来扶”的问题。

  “8”是指“八种帮扶”模式,就是因户制宜,分类施策,采取“结对帮扶型、创业培育型、入股分红型、资产盘活型、基地托养型、订单带动型、资金互助型、造福搬迁型”等八种帮扶措施,明确了“怎么扶”的问题,做到精准帮扶。

  各地通过实践总结,在原有“八种帮扶”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拓展了“三加三带型”党建扶贫、经营主体带动型产业扶贫、科技特派型科技扶贫、就学保障型教育扶贫、资源合作型旅游扶贫、产销联合型电商扶贫、融资担保型金融扶贫、“三自三助型”保障扶贫等“新八种帮扶”模式。2016年以来,各地又探索了保险扶贫、光伏扶贫、“菜单制”扶贫等新的扶贫模式,更加精准有效地帮扶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

  “348”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犹如敲响了精准脱贫、全面奔小康的激昂鼓点,为我市走出切合实际的精准扶贫之路,注入了磅礴动力。

  针对“痛点”难题,精准“扶到点” 

  “帮扶人为我担保,获得了乡里扶贫基金贷款3万元。有了这笔钱,我的种植规模就可以增加到8亩了。”尤溪县溪尾乡莘田村村民黄祖饮这样说。

  黄祖饮的情况,反映了当下贫困户的一个普遍现象:贷款难、担保难,是贫困户想脱贫增收的一个难题。

  无论是贫困户,还是空壳村,我市都注重由过去单纯为他们“输血”,转变为提高其“造血”功能。

  从2015年起,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难、担保难、就业难、就学难和贫困村增收难等“痛点”问题,我市全面实施了“五项工程”(家门口扶贫就业增收、试点示范、乡村教育助学、就业技能培训、乡村扶贫担保),开展了“三大行动(强镇帮扶贫困乡、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着力解决”扶到点“的问题。目前,这个综合改革创新做法,仍处于全国领先位子。

  实施乡村扶贫担保工程。尤溪县溪尾乡、沙县高桥镇官庄村,分别在全省率先成立乡级扶贫担保基金和全省首个村级扶贫担保基金。全省总结推广了这个做法。

  他们的做法就是将扶贫信贷担保服务重心下移,在贫困乡村或贫困人口较多的乡村,为贫困户提供无抵压担保服务。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下,贷款年限为3年以内,这样让贫困户“足不出乡村”,就能贷到款,贫困农户就没有“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之忧了。

  据统计,至今年5月底,全市有57个乡镇(村)成立了乡村扶贫担保基金,基金规模达5775万元,累计担保贷款20406万元,受益贫困户5177户。

  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是深受贫困户喜爱的一项民生工程。

  “扶持政策,即免学费、免费吃住、免费发放厨师服装、免费赠送餐具,优先推介就业、优先安排贷款。”宁化县为了健全贫困户创业就业帮扶制度而建立的优惠政策。

  3年来,宁化县举办培训班174期,培训贫困对象学员996人,自主或合伙创办客家小吃店193家,贫困学员、贫困劳力在客家小吃店就业578人,年人均增收5500元左右。

  实施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行动,找到一条“既使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又能使贫困户脱贫”的路子,是全面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内容之一。

  大田县采取“双增收”模式(贫困村+贫困户光伏扶贫),以小额信贷投资为主,投入1.11亿元资金,组织53个贫困空壳村和1926户贫困户集中建设光伏电站,贫困户年可增收6600元、贫困村年可增收6.6万元。

  走进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放眼望去,河堤上整齐排列的光伏电池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了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前年,该村投入85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村级光伏发电站一座,并于去年初投入使用。村书记笑逐颜开地说:“这个发电站可以使用20-25年,是村里的‘阳光存折’。如果每天有太阳,村里就有稳定的收益。”

  据悉,我市采取“五促三保”措施,促进了贫困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的较快增收。至去年底,去年全市249个村开展光伏产业扶贫,已建成光伏电站22725千瓦,带动3186贫困户增收。全市247个贫困空壳村村财自有收入全部实现零的突破,平均达到收入7.04万元,比上年增加4.38万元,增长164.7%。空壳村数已从247个减少为32个。

  立足资源优势,探索产业扶贫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从前年至今年,我市精准扶贫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干部结对帮扶等16个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并围绕“扶贫资金量化折股机制、生态扶贫新机制、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实施,进一步推动试验区建设。一时间,一场深刻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在广袤的红色大地上风起云涌——

  ——探索扶贫资金量化折股增收机制,着力解决“贫困户、贫困村持续增收”的难题。

  建宁县根据各乡镇当地条件和已有基础,实行村民代表大会推选,选择全县各级政策支持的无污染、可持续、有前景的食用菌、黑山羊、水电、光伏等优势产业扶贫。

  “源源不断的河水,使电站发电,股份有了收益。”这是黄埠乡贫困空壳村干部说的话。

  黄埠乡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和教育扶贫基金50万元以7个贫困(空壳)村入股的形式,投入到乡属桃路际水电站技改扩容项目。乡政府与7个贫困(空壳)村签订《协议》,每年从电站纯收益中提取30%,按不同比例以分红的形式分配给贫困(空壳)村。根据电站技改效益分析,每个贫困(空壳)村每年可分得2-4万元红利,让贫困(空壳)村每年有固定的村财收入,实现脱贫不返贫。各村所分的红利中40%用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民生事业方面,60%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等方面。

  目前,全市已有89个村开展了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试点,共有909户贫困户、2841名贫困人口享有股权收益。其中扶贫改革试验区资金投入1000万元在首批11个村开展量化折股试点,这些试点村平均每个村分红2.1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310元,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贫困村持续稳定增收的难题。

  ——探索建立生态扶贫新机制,着力解决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冲突的问题。这些矛盾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将乐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探索一条“133”复合型生态扶贫之路,全面推行“一产二产三产”联动(依托金森公司发展生态林业;依托金森公司发展生态林业;依托绿景农公司发展优质稻绿色加工业;依托“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业)。

  “一只鸭子,一个扶贫样本;一座大棚,一剂脱贫良药;一条产业链,一套致富体系。”这是将乐县万安镇在精准扶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生态循环养鸭的生态种养脱贫之路。

  该镇正溪村和坊头村依托温氏家禽有限公司,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每个村建设了1个“飞地”生态养鸭大棚,通过出租养鸭大棚,村财每年可增收约4万元。

  ——探索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机制,着力解决由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的难题。

  自去年6月起,在梅列区、三元区开展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试点,在城乡低保政策一体化的基础上,借鉴农村扶贫“348”工作机制,创建了城市扶贫“347”精准帮扶机制,即采取一申请、两审核、两公示“三步工作法”精准识别困难对象,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四因”分类法细化分类致贫原因,综合运用“就业帮扶、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援助、扶残助残、兜底保障、结对帮扶”等7种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确保做到帮扶资源精细配置,实现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为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探索了经验。(巫瑞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