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来源:市发改委 时间:2014-01-22 09:30
 

 

  《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1125日经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下达实施。两年半来,我市各级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迎接和贯彻党的十八大为动力,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到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进中求快、更好更快。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十二五”规划前半期,《纲要》实施总体上比较顺利。

   一、《纲要》中期实施的总体情况

规划目标有序推进,战略目标进展良好,经济社会发展有新拓展、新成效,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空间与潜力不断拓展。

   (一)战略目标中期实现情况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超序时进度,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比规划目标高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7%,比规划目标高6.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2.0%,比规划目标高2个百分点。

--“两个同步”取得突破。前两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均超过11%,完成5年规划目标的近八成。劳动报酬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与全市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超过12%2011年实现10年来居民收入首次高于经济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并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生态文明”位居前列。生态市建设全面深化,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泰宁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永安市等4个县(市)通过省级生态县(市)验收。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28万亩(全省最多),建成林木良种基地7748亩。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省前列。

   (二)《纲要》主要指标中期完成情况

《纲要》提出我市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科教发展、可持续发展四类主要指标共37项,其中14项为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23项为努力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除了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2指标因统计因素无法采集到年度数据外,主要指标执行情况整体良好。(详见专栏)

   预期性指标中:

1.9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进展良好,已达到2015年目标值。测算结果显示:到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城镇登记失业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9个指标已达到2015年目标值。外贸进出口总额23.83亿元,实现目标值的119.2%;验资口径、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1.03亿美元和4.10亿美元,分别实现目标值的100.0%113.9%;城镇登记失业率2.1%,控制在4%的目标以内;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9%,实现目标值的121%;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4.31张,实现目标值的103.6%;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4.98%,实现目标值的118.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86%,实现目标值的101%;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93%,实现目标值的10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实现目标值的100%

2.10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进展顺利,可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比规划目标高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7%,比规划目标高6.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2.0%,比规划目标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9%,比规划目标高0.9个百分点。时序进度中: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2万元,实现目标值的80.6%,完成时序进度的132.4%;地方财政收入77.44亿元,实现目标值的77.4%,完成时序进度的13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75元,分别实现目标值的78.1%79.8%,完成时序进度的110.9%126.3%2011-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万人,实现目标值的69.3%,完成时序进度的116.5%

3.1个指标未完成时序进度,通过努力也有望完成规划目标。城镇化率指标20112012年仅分别比上年提高0.40.6个百分点,与目标有一定差距,但随着生态工贸区开发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的进一步增强,到规划期末可望达到或超过规划发展目标。

4.2个指标实现规划发展目标难度大。分别是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和每千人医生数。①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难度大的主要原因:由于国家设计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统计制度限制的原因,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年增幅均被控制在10%以内,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因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逐年降低态势,这一现象有待于5年一度的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正。从实际税收贡献来看,近几年,我市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三产业为地方财政创造的税收也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第三产业税收比重已超过5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支撑指标也增幅不减。②每千人医生数难以完成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市在工资待遇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加上医疗卫生设施配套不足,医生等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流失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医疗卫生类人才达139人。

   约束性指标中:

9个正向指标中,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耕地保有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等7个指标提前完成或好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省下达任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规划目标的99.4%

5个逆向指标中,除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无法采集到数据外,年末总人口年均增长控制在7.1‰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两年累计31.6%,完成进度为116.9%,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耗前两年分别降低5.9%9.7%;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年均减排3.6%、氨氮年均减排2.9%,均比规划年均目标完成得好;但是,二氧化硫年均减排2.3%规划目标(年均减排2.4%)略有差距;氮氧化物年均增排1.5%,与规划目标(年均减排1.2%)有一定差距。

 


 

专栏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期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15

目标

规划年均增长或提高

2010

2011

2012

2013

上半年

2011年比2010

增长或提高

2012年比2011

增长或提高

2011-2012年完成进度

进展

评价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力争2000

12%以上

975.10

1211.81

1334.82

579.67

14.1%

12.2%

66.7%

超预期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6.6

11%以上

3.88

4.84

5.32

——

14.3%

12.1%

80.6%

超预期

3

财政总收入(亿元)

200

15%以上

82.16

105.46

121.68

71.01

28.4%

15.4%

60.8%

超预期

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00

15%以上

49.64

64.54

77.44

46.89

30.0%

20.0%

77.4%

超预期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00

20%以上

847.81

923.03

1117.3

669.58

23.0%

21.0%

55.9%

超预期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00

17%以上

229.53

291.51

341.48

172.83

18.7%

17.1%

68.3%

超预期

7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0

10%

12.79

17.74

23.83

10.44

38.7%

34.3%

119.2%

超预期

8

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 (亿美元)

五年年均3.7亿美元以上

3

3.5

4.1

0.56

 16.6%

 17.1%

100%

超预期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9:52:39

17.349.233.5

16.150.433.5

15.850.833.4

1158.830.2

——

——

暂未达

预期

10

城镇化率(%

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51.1

51.5

52.1

——

0.4%

0.6%

88.9%

暂未达预期

民生

发展

11

*年末总人口(万人)

275

7.1‰以内

250.3

251.0

250.4

——

5.94

6.71

完成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2.72

2.36

2.1

2.45

下降0.36

个百分点

下降0.26

个百分点

超预期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五年累计12

2.71

2.75

2.85

1.56

0.04%

0.1%

69.3%

超预期

14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31

3%

35.2

37

38.3

36.2

4.4%

5.1%

123.6%

完成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突破3万元

11%以上

18194

20778

23429

13435

14.2%

12.8%

78.1%

超预期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1750

11%以上

6949

8205

9375

4729

18.1%

14.3%

79.8%

超预期

17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7

95.3

96.2

96.4

96.5

0.9%

0.2%

99.4%

超预期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8.5

97.9

99.6

99.8

99.9

1.6%

0.3%

97.9%

超预期

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82

64[首批试点县

(市、区)]

89

99

66

25%

10%

121%

超预期

20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开工套数)

完成省下达任务

10043

16552

9695

5536

64.8%

-41.4%

完成

21

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16

3.69

3.93

4.31

——

增加0.24

增加0.38

103.6%

超预期

22

千人医生数(人)

1.9

1.68

1.54

1.65

——

减少0.14

增加0.11

86.8%

暂未达预期

科教

发展

23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21

0.4 个百分点

21.33

23.64

24.98

18.38

2.3%

1.3%

118.9%

超预期

2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

94.94

99.47

102.57

——

4.5%

3.1%

完成

2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3

0.46

11

数据暂缺,届时通过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获取。

暂无

数据

2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

1.1个百分点

89.01

89.05

90.86

——

提高0.04

个百分点

提高1.81

个百分点

101.0%

超预期

2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0.9

0.02个百分点

0.72

0.81

0.93

——

提高0.09

个百分点

提高0.12个百分点

103.3%

超预期

2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

0.6个百分点

8.4

8.7

9.0

9.2

提高0.3

个百分点

提高0.3

个百分点

100%

超预期

29

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8

0.52个百分点

4.6

5.0

5.6

 ——

提高0.4

个百分点

提高0.64

个百分点

70.5%

达预期

可持

续发

30

*耕地保有量(万亩)

不低于281

288.03

288.52

290.26

291.5

增加0.49

万亩

增加1.74

万亩

103.7%

完成

3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方米/万元)

2010年下降20%

25

22.6

11.6

——

2010年下降9.6%

2010年下降53.6%

116.9%

完成

3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8

0.1个百分点

7.5

7.6

7.7

——

0.1%

0.1%

40%

完成

3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吨/万元)

完成省下达任务

数据暂缺,待省上统一部署进行数据采集。

完成

34

*单位GDP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万元)

2010年下降19%

1.751

1.287

1.211

——

下降5.9%

下降9.7%

48%

完成

35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2010年减排9.5%

100

4.11

3.19

——

削减4.11%

削减3.19%

削减10.25%

完成

氨氮减排量

2010年减排12.4%

100

3.82

2.21

——

未列入考核

削减2.21%

削减5.87%

完成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010年减排11.3%

100

2.54

2.07

——

削减2.54%

削减2.07%

削减6.78%

暂未

完成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2010年减排6.0%

100

-2.23

持平

——

未列入考核

持平

暂未

完成

36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15

持平

1.15

1.38

1.41

——

20%

2.2%

完成

37

*森林覆盖率(%

74.5

70.63

72.23

73.16

76.13

1.6

0.93

98.2%

完成

备注:上表中,指标名称前加“*”的为约束性指标;“—”为该指标为年度统计数据,2013年上半年无统计数据;“~”为该指标不宜计算完成进度。


  二、《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围绕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三明,积极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主要任务中期进展情况如下:

   (一)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

   1.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全市耕地保有量29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50万亩,落实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在110万吨以上。发展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47个,其中生猪基地20个,年可出栏生猪48万头;蔬菜基地21个,种植面积2.1万亩。加大耕地开发与保护力度,全市共退宅还垦8998.4亩,平整土地29.24万亩,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6.3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与耕地规模占规划控制指标的60.1%63.5%59.2%。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市列入国家级、省级农业类科技计划项目64项,建有涉农(林)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项目8个,全市累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300项,实施涉农专利260项。

   2.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较快。培育高效笋竹两用林34.6万亩、累计培育118万亩,产值达237.9亿元;大力推行生态养殖,实施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40个,新建改造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13076亩,2012年生态养殖产值达60.72亿元;推广再生稻、超级稻130万亩;出台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油茶产业发展,新造油茶基地15.9万亩、累计81.9万亩,实现产值21.54亿元;种植中草药及特用植物10.7万亩,新建生物质能源种植基地5.75万亩,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3.07亿元;新建宁化县东坑水库、清流县俞坊水库等5个烟草行业水源工程,建设烟基道路556公里,初步形成产值超20亿元的优质烟生产基地;种植食用菌5.3亿袋,产量达23.4万吨,新建食用菌研发中心项目3个,初步形成产值超20亿元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生态茶园36.5万亩,形成产值超10亿元的海西多茶类生产加工基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新增苗木花卉基地12.18万亩、累计达到24.0万亩,实现产值32.0亿元,已成为海西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珍贵树种绿化苗木基地。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新增培育3家国家级、2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22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66.48亿元,销售收入249.72亿元,带动农户65.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41.68亿元。农业品牌建设有效推进,共有效贯彻实施各类农业标准200余项,制订省农业地方标准95项、农业标准规范11项。创建“福建名牌”产品农产品类36项,占全省总数的23%,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8个,占全省总数的33%,全省最多。成功启动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创建1个省级农民创业园和8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4.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宁化、建宁、明溪等8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2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造福工程”累计搬迁1702972811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1.62万人,占“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02.4%。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整治294个村,完成“家园清洁行动”验收586个村,实施东牙溪9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82万亩。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28万亩,建成林木良种基地7748亩,造林面积为全省最大。推进闽江上游沙溪防洪三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建成防洪堤18.5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3.07亿元。

   5.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落实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善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快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其中烟叶种植达面积43.32万亩,烟农售烟总额超2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成 “阳光工程”、“时代新农民”培训3.3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26万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4.04万人,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加收入。及时兑现国家、省上的各项补贴政策,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医保制度,落实好各项农业保险政策,增加农民普惠性、政策性和保险性收入。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75元,比增14.3%,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二)关于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发展区域方面

   1.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2年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415.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1%。汽车及机械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64.70亿元增至2012年的211.04亿元。重汽海西汽车公司已形成年产10万辆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落户金沙园,洋中机电高新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三明齿轮箱和永安轴承搬迁扩改、厦工三重工程机械技改等项目顺利实施,推进了我市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冶金及压延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05.64亿元增至2012年的331.96亿元。三钢集团技改及新产品研发、天尊不锈钢公司不锈钢复合板、永安新越金属真空镀膜、将乐通海镍业镍合金等一批产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林产加工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70.53亿元增至2012年的422.46亿元。青山纸业制浆系统技改项目竣工投产,福建铙山纸业特种纸项目建设加快;福建捷鸿家具公司、金立源(三明)家居公司等一批家具企业发展迅速,木、竹制材已形成规模。矿产深加工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39.91亿元增至2012年的241.10亿元。成功引进厦钨集团合作建设三明稀土产业园,22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硅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09亿元,引进中国保利集团整合开发尤溪铅锌矿产业。纺织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59.15亿元增至2012年的266.20亿元。宁化长宁纺织棉纺生产、大田京口轻纺新型面料生产等重点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福建万华实业超纤无纺布和PU革项目、尤溪星纺差别化锦纶长丝项目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全市5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获省经贸委认定,其中5家企业被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80亿元,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245亿元。2011年以来,全市共对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65个,总投资385亿元。2013年有75个项目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总投资330亿元。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重点领域发展势头良好。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方面,三元荆东、明溪十里埠等生物医药园区初具规模,华灿酶制剂、麦丹生物、博特化工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投产项目产销两旺。新材料产业方面,总投资40亿元的三明稀土分离及深加工产业链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尤溪导电纤维长丝研发及产业化生产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三农万吨级有机氟新材料项目等正在加紧建设。新能源产业方面,三明核电项目、清流吉阳控股光伏产业项目、沙县金煌新能源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福建国兴环保公司机械设备制造项目、奥翔体育塑胶公司塑胶跑道与运动球场辅装材料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金亿电子公司节能型LED产品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3.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通过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重点项目建设,我市化工、建材、建筑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显著改造提升。化工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20.80亿元增至2012年的257.62亿元。三元黄砂化工园、明溪、清流氟化工产业园初具规模,氟精细化工产业链得到延伸拓展,福建三农公司搬迁扩改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明溪博特公司医用吸入式麻醉剂项目将于年内建成投产、清流东莹化工电子级氢氟酸项目已建成投产。建材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96.21亿元增至2012年的183.32亿元。重点培育扶持红狮、金牛、建福等水泥龙头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120.8万吨,形成新型干法水泥年产能2330万吨,成为全省新型干法水泥重要生产基地。预拌混凝土、散装水泥及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低碳环保建材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能力已达1100万立方米、散装水泥年综合配套发放能力达650多万吨,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年产量达21.36亿块标砖建筑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54.75亿元增值2012年的302.93亿元,建筑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4.整合提升园区扶持发展大企业。201111月,《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主轴核心区产业园区步入跨越发展快车道。全市16个重点经济开发区已开发面积达14.8万亩,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9.97亿元,入园企业共达1129家,累计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873.95亿元。2013年上半年,16个重点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90.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8.91%。已建成产值超百亿元开发区3个,超50亿元开发区4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已成为三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功引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信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知名央企和厦门钨业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发展。

   (三)关于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

   1.海西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加快建设。重点推进宁化海西客家祖地文化园、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沙县小吃文化城、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世界客家祖地文化园、清流生态温泉休闲度假区、泰宁“若九天”旅游休闲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以品牌突出、服务集聚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园和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57.41万人次,增长16.1%;国内旅游收入78.50亿元,增长16.9%。旅游总人数1262.27万人次,增长16.1%,旅游总收入81.09亿元,增长16.9%

   2.现代物流业培育力度加大。“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05.78亿元。物流项目加快建设,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开发土地5225亩;三明城市物流园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开发土地1332亩;三明机械与铸锻产品物流中心、闽中兄弟商贸物流中心、两业联动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三明陆地港综合区一期、三明公路港及建宁、沙县、尤溪等6个县市公路港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盛辉物流等甩挂运输方式列入省里试点,兄弟物流、春隆物流等一批企业被认定为国家3A级物流企业。

   3.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服务方面,三明农商银行组建完成,华融村镇金融中心正在建设,沙县被列入6个全国首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之一。全市累计设立17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32.8亿元,107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3.23 亿元;全市25家典当行实收资本5.2亿元。中介服务方面,涌现出元创科技、超平设计等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企业。会展方面,除了扩大“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沙县小吃文化旅游节”等品牌影响力外,2012年还承办了世界客属大会。文化创意方面,华悦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使用,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三歌文化传媒集团顺利完成企业改制。电子商务方面,海西钢材信息网进入全国行业10强,清流春舞枝花卉有限公司的“12580鲜花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全国2800个县级以上城市无缝式配送网络,有8000多家实体花店加盟。

   4.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商贸服务方面,三明市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三明市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群等专业市场累计完成投资45.72亿元。商业设施进一步强化,市区徐碧步行街、红星美凯龙、捷龙超市等一批商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区五大特色商圈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夏商百货—阳光城列东特色名品商圈、夏商百货潮流馆、夏商百货名品中心、新华都购物广场、国美电器、阳光数码城、徐碧新城商圈已完成大部分沿街商铺招商工作;汽车商圈已建成宝马等21个汽车4S店,同时配备汽车美容、售后等服务;列西商圈五金机电一条街、茶叶专业街正在建设中;下洋会展商圈内客家宾馆已建成开业,捷龙商业广场已营业。社区服务方面,全市累计建成社区便利店103个,经营范围涵括了小商品零售、电话充值、票务服务、家政介绍等,提供近距离送货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市区共建成50个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培训家政服务员900名。三明海都公众服务中心开通968111社区服务平台,并在梅列投放50台公众服务终端,为政府、市民、企业等社会各方面搭建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

   (四)关于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方面

   1.消费需求更加活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或改建253个农家店和3个配送中心,农家店已覆盖100%乡镇及78%建制村。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已引进大润发超市入驻市区、永安、尤溪,开设连锁大型生鲜超市;新华都、国美、永辉等连锁商业集团将经营网络延伸至我市大部分县城,开辟新的分卖场。围绕中心城区,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徐碧新城步行街建设基本完成,大部分商铺已完成招商工作。三明市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三明市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群、三明兴东机械设备回收配送中心、三明冷冻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海西(明溪)气动工具批发交易中心等专业市场项目建设加快,累计完成投资45.72亿元。

   2.投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23个,完成投资847.75亿元,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135个,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000亿元。列入省三维管理系统的项目382个,总投资2494.7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02.87亿元,其中:53个项目已建成投产,168个项目正在建设或准备开工建设。投资的带动作用突出体现在工业方面,全市滚动策划储备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13项、总投资4993亿元,转入实施84项,完成投资165.65亿元。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40.0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2.9%其中技改投资973.07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2.6%;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共1444项,累计完成投资691.15亿元;共有121个项目获得中央、省上技术改造、创新专项资金1.96亿元。

  (五)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方面

   1.着力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全面展开,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10年的23.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3.1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建设为重点,正在全面推进11.7平方公里的北部新城和1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等重点组团建设,完成“一河两岸”建筑立面、景观、路网改造提升工程,建成市博物馆、市规划馆、会议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品位有力提升。同时,按照“规划同绘、交通同网、产业同布、人才同用、教育同城、医疗同享、通信同域、保障同标、环境同保、治安同管”的要求,加快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步伐,目前40个“十同”项目有37个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

  2.激发县域城市发展活力。认真落实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学习晋江经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广永安的创新经验、沙县人的创业精神,鼓励各县(市、区)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永安市、大田县分别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称号。在县域城市规划建设上,推广泰宁城乡规划建设经验,同步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筑风格、城市色调和公共服务,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城市。

   3.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全力推进4个省级试点镇和15个市级中心乡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共实施各类项目468个,完成投资136亿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扶贫开发、造福搬迁、老区村跨越发展等工程,全面实施“点线面”攻坚,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以及重要路段、重要节点的村镇环境连片连线整治,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共投入12.3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各项建设。

   4.原中央苏区发展加快。2012年,三明市原中央苏区县地区生产总值533.6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40%,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5.0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2.3%,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448.0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41%,比2010年低0.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7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53.2%,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5.94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8.2%,比2010年提高3.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8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7.1%,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六)关于加快推进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方面

  1.《规划》不断完善。《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已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技术审查;荆西红酒小镇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岩前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大部分专项规划已完成编制和审批;莘口镇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启动《三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完成生态工贸大道沿线空间拓展规划;完成《三明市硅产业发展规划》、《三明市硅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议书》、《三明市稀土产业发展规划》和《三明市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等等。整合城市与产业发展用地,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三明台商投资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埔岭汽车工业园、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4大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化、差别化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2.同城化建设加快。“十同”工作中:规划同绘,《三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完成交通调查,开展方案设计。《中心城区城市停车场专项规划》完成交通调查,开展方案设计;交通同网,城市快速通道(三明长深高速公路连接线一期)完成投资16.8亿元,占一期工程的67%;人才同用,已完成就业网络与同级金保工程网络汇聚点的并网;医疗同享,市第一医院继续选派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沙县中医院坐诊,加强对口支援;通信同城,加大三明、永安、沙县同城化的光网城市建设和无线城市同城化无缝覆盖的工程建设;保障同标,三明市区、永安、沙县三地共计发放社会保障卡72.38万张,完成任务数的100.5%;治安同管,沙县与市区CK联网报警系统正式并台运行。

   3.开发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三明生态工贸区生态新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三明生态工贸区生态新城建设发展公司,加快推进涵盖金沙园、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沙县金古工业园、三明沙县机场及周边土地、三明-沙县沙溪沿河两岸和快速通道两旁的地块的生态新城建设。

   (七)关于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方面

   1.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铁路:向莆铁路今年开通运行。南三龙铁路扩能工程初步设计已获批,计划今年11月开工建设。浦建龙梅铁路已完成预可研修编,待上报审查。吉永泉铁路相关规划研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高速公路:已完成投资91.15亿元。其中,永安至宁化高速已开通运行;建泰高速公路主体已完成,预计年底通车运行;永安至漳州高速公路三明段正在对主体进行施工;三明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已开工18.4公里;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三明(莘口)至明溪(城关)段正在对主体进行施工。普通公路:至“十二五”中期,普通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5.65亿元,建设改造普通干线公路约300公里、实施国省道路面改造30.7公里,基本完成原“三纵四横”省道的建设任务。航空和航运:三明沙县机场完成投资15.23亿元,场区土石方工程施工和导航台站选址及报批工作已完成。福银高速公路三明沙县机场互通及连接线工程可研已报省发改委审批。综合交通枢纽:三明“陆地港”一期建成并投入运营,二期正进行主体建设。全市“四纵三横三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已基本形成,总里程约18875公里。

   2.积极打造重要能源基地。三明核电正开展与俄框架合同谈判,争取2014年取得“路条”。大唐永安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工程争取年内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永安电厂技改总投资25.4亿元,已完工投产。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三明段已于626日开工建设。输变电网建设方面,新建7110千伏变电站,扩建6座,新增变电容量440兆伏安。新建5220千伏变电站,扩建3座,新增变电容量1140兆伏安。三阳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已获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预计于2014年全面完工。

   3.着力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成洪水预警报系统,监控全市所有乡镇、小(一)型以上水库及水文测站。完成市、县、乡三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建立了市农业防灾减灾信息发布平台。尤溪流域防洪一期工程已完成,正实施沙溪流域防洪三期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8个项目,投资1.8亿元。已完成76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资2亿元。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71.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林牧渔病虫害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气象、防震和地质减灾体系有利加强。

   4.提升城乡公共设施保障能力。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全市已有公交运营线路119条,运营公交车辆678辆,日均载客36.3万人次。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开行城乡公交线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完成可研初稿编制,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被国家确定为福建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建成污水配套管网101.5公里,污水处理规模达19.6万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量为17.6万吨,负荷率为89%。市区第二供水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市高岩片区、台江片区给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信息化建设方面,全面实施“智慧三明”、“三明无线城市”和“数字城市”信息化工程,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城市网络,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八)关于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方面

   1.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增强。启动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深化创建、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开展生态县(市)、生态乡镇(村)创建,进一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138个乡镇(含涉农街道)1735个建制村已有3个省级生态县、1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128个省级生态乡镇、147个省级生态村、1305个市级生态村获得命名。泰宁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永安、将乐、清流、沙县等4个省级生态县(市)通过验收,还有6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通过验收。全市共划定生态公益林714.2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27%,建成国道、省道沿线绿化带314.91公里;247.45万亩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39个,面积12.2万公顷。2012年,我市环境保护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58%,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09平方米,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的23%

   2.节能减排全面推进。2011-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96%,累计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48%,超序时进度;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33.58m3/万元、工业用水重复率86.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6.58%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61个,淘汰落后产能水泥286.3万吨、造纸28.11万吨、铁合金3.57万吨、钢铁1.7万吨、印染2000万米、电力2.5KW2012年化学需氧量(COD)比2011年减排3.19%;氨氮(NH3N)减排2.21%,二氧化硫(SO2)减排2.07%,氮氧化物(NOx)与2011年持平,全面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全市近3年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3.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我市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两年半来共实施重点循环经济项目41个,建成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3个、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5家。2013年,福建三钢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新创化建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为全省仅有的两家企业。2011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把三明确定为全国33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这也是福建省唯一的试点城市。两年半来无害化处理餐厨废弃物6.05万吨,目前日收集处理餐厨废弃物30多吨,最高日收集处理量达37.55吨。低碳产业方面,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林木种苗、森林经营抚育和科技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攻关,建有国家杉木种质基因库、杉木三代种子园、马尾松二代种子园以及乡土珍稀树种繁良基地,筛选100项实用林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为加强碳汇林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115月,全国首个“碳中和企业”落户建宁,这是福建省首片碳中和林。

  (九)关于加快创建创新型城市方面

   1.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成为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全面推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011年以来,全市企业共组织实施国家及省市级科技专项计划255项,其中3个项目获国家“863”计划立项。2011年以来,全市经鉴定的科研成果达5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市企业先后引进各类科研成果765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金额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79.1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0%,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指标。推进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协作关系,2011年以来新对接产学研项目超过60项,成功引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国机集团、中国纺织科学院等知名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协作创新开发。

   2.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建立1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已建立8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金沙园中试园二期建成孵化面积达7800平方米,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具备基本服务能力。通过发挥政府的供给主导作用和市场化约束激励机制,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借助6.18项目成果交易会、11.6林博会,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三明高新技术开发区、三明金属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园区的科研成果转化载体作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深入开展科普教育与传播平台建设,2012年我市12个县(市、区)实现全省科普先进县全覆盖,全市科普基地总数占全省第一,其中3家基地成功入选2012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3.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5个政策文件,将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地方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促进科技创新目标责任落到实处。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部门配合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本级财政每年将一般预算支出的1.4%用于科技投入,并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2011年以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6143万元,2011年、2012年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比上一年分别增长13.2%22.6%。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促进专利技术向经济效益的迅速转变,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929件、专利授权603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104.6%96.4%

   (十)关于推动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方面

   1.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推动。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两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76.08亿元,年均增长28.2%。十二县(市、区)全面完成了“双高普九”建设目标,比省定计划提前三年。梅列区、三元区、泰宁县、永安市、沙县通过创建教育强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省级评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完成率89.95%,位居全省第三位;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水平有所提高,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6.03%,位居全省第3位。基本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3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普职比例大体相当。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三明学院学生人数由2010年的8478人发展到目前的13889人,增幅达64%,被教育厅被确定为开展闽台联合办学项目五所本科高校之一,先后与台湾10所高校结为姊妹校。福建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福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在校生5000多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二期建设项目,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开展推荐免试试点工作的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4000多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全市中小学拥有在职特级教师4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0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80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成立了市级“名师工作室”15个,县级“名师工作室”36个,培训教师达12000多人,其中参与省级以上培训教师达2600多人。至2012年末,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共31.71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万人,增加503人;党政人才1.8万人,增加2400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3.64万人,增加200人;专业技术人才13.91万人,增加5400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4.75万人,增加2300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初具规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8517人,增加367人,达到预期目标。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优秀人才10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人,市优秀人才59人,市管拔尖人才104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 个,院士工作站13家。新增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高技能人才2.9万人,增加2800人;农村实用人才9.3万人,增加35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本科毕业生297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108人、本科180人。累计实施海外引进项目177项,引进海外专家329人次。

   (十一)关于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

   1.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作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20125月顺利通过国家人社部组织的“创城”工作终期评估。2012717日我市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落实缺工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可保证在三个月内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不断创新,在全省率先推行行业特种工种实行“一培、一考、双证模式”,实行一期培训、一次考试,同时发放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各类技工院校根据企业用工工种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建立“招生即招工”的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长效机制。

   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率先在全省完成企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标准化建设,2012年开通“网上社保”服务平台,实现了单位、个人社保业务网上申报等各项业务服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在全市1737个建制村设立了“城乡居民保金融服务不出村”便民网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进一步完善,12个县(市、区)全部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全面与新农保制度相衔接,在全省率先实现制度全覆盖。劳动合同制度全面实施,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4.7%。企业工资分配实行宏观调控,从201281日起,我市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的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850/月提高为930/月,其他8个县的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750/月提高为830/月。完善企业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全市工资保证金账户余额为9920.1万元,涉及433个工程项目。

   3.保障人民群众健康。2012年全市已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854个(含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达27.77亿元。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达11878张,千人均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31张(居全省第六位),床位使用率89.56%。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13435人,千人均拥有卫技人员数分别达4.82人(居全省第四位)。2012年住院费用4915.25万元,增长率仅为0.52%(居全省第二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全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17.06万份,电子建档率为86.5%(省定70%)。医疗资源得到优化扩充,2012年争取到省以上项目建设资金补助1.7亿多元,为历年之最。

   4.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保障人财投入,其中:2012年市本级投入797.36万元,比上年增长45.5%。市、县两级均成立了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市级还成立人口文化促进中心。推进出生性别比治理,共查处“两非”案件615例,处理相关责任人116人。开展免费优检,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广泛宣传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意义、获取免费检查的渠道,加强常态化管理和质量控制督查。2012年覆盖率达93.8%2013年半年报的覆盖率达57.5%

  5.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20112012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2013年也超序时进度。2011年至20136月,交付使用的保障房已解决1.53万户约4.54万人的住房困难。预计2011年至2015年新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可解决约4.2万户约12万人的住房困难。2011年全市开工16552套、2012年开工9695套;20131-6月全市开工5536套,开工率分别为104.9%102.05%79.75%(其中2013年开工率已超序时进度)。2011年至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约48.96亿元,约占项目总投资的59.3%

   (十二)关于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方面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市100%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其中一级馆4个(永安市、尤溪县、沙县、梅列区)、二级馆9个;12个公共图书馆有11个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一级馆1个(永安市)、二级馆6个、三级馆4个。新、改建大田、清流、明溪、建宁数字影院,基本实现全市10个县(市)至少建有一家数字影院的目标;新、改扩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100%乡镇建有达标综合文化站,80%行政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2012年新建441家农家书屋,实现全市1735个行政村全覆盖。

   2.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2011年,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省政府报文化部审批。清流红军标语、明溪红军战地医院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规划建设等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2012年,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朱熹祭奠等6个项目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政府确定16人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田县济阳乡济阳村、宁化县曹坊乡下曹村、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3年,我市新增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遗址2处、古建筑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至此,我市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0处。

   3.文化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1.88亿元,增长38.9%,增速位居全省九个设区市第一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51个文化产业重点推进项目中在建的有40个,26个列入省、市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96亿元。全市“三个一”(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实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关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

   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新一轮清理,目前保留市级行政审批项目150项,比上一轮减少24项。审批环节统一压缩到5个以内,审批时限统一控制在法定时限的60%以内。印发《关于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管理工作意见》(明政办〔2012103号)。市级部门646项、县(市、区)384个部门2934项可公开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系统,审批流程全面实施电子监察。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12年底,全市医保参保职工40.23万人,城镇居民参保30.99万人,分别完成任务100.56%103.29%200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9.87%,位居全省第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全市1724个行政村卫生所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3年,全市22家县级以上医院进行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行院长年薪制和试行医生、技师年薪制等,节约医疗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3.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先后出台《三明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市级固定收入企业税收入库级次的通知》(明财预〔201240)、《三明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市县联办园区分成企业名单的通知》(明财预〔201312),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启动公务卡制度改革,14家市直单位开展试点,首批办理个人公务卡280张,完成公务卡运行系统上线,市本级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工作已进入办卡阶段,预计2013年底完成所有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工作。梅列、沙县、宁化已开始试点,三元、明溪已进入实施阶段,其他各县均已进入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了与发卡行签订代理协议。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全市已纳入改革的预算单位1135个,占应改革单位数的82%57个预算单位的77个账户纳入归集管理,每月月底归集资金量约3亿元,有效的整合各个领域专项财政资金,统筹配置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三明农商行在永安和沙县设立分支机构,辖区内信用社创新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农机具组合式贷款和金融仓储贷款等业务。增加信贷投入,鼓励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切实增加我市社会融资总量。截至2013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085.04亿元,年均增幅18.5%;贸易融资、信托理财等表外业务余额282.29亿元,年均增幅33.85%;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20.15亿元,其中2013年上半年累计金额7.07亿元,同比增长76.76%。在全市普遍开展“三信”建设,建立信用档案农户55.48万户、建档面为100%,评定信用农户等级14.11万户,评定信用村538个、信用乡(镇、社区、街道)31个。

   4.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成居民供水、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农业用水价格的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实施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整合现有产权交易机构,由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4大类,向矿业权交易、道路客运经营权等其他公共资源配置领域延伸,推进公共资源进入统一的配置平台交易。起草拟定了《三明市国有资产进场交易操作规则》、《三明市国有资产拍卖机构库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等制度,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调查工作。

   5.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福建金森林业公司、大田银石坪矿业公司分别在深圳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净募集人民币3.9亿元。福建海峡银行三明分行、沙县渝农商村镇银行完成筹建工作。积极开展产业对接,发展商会经济、实施明商“回归工程”,全市新增产值亿元以上民营企业39家,税收超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50家。推进国有经济调整,理顺市属企业及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协调推进国投和城投两只债券发行申报各项工作,市国投公司分别于去年和前年各发行一期10亿元企业债券;市城投公司首期18亿元企业债券也于今年3月成功发行。推动矿产资源整合,成立三明市国投矿业有限公司、三明市稀土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三明金明稀土有限公司,延伸发展稀土产业链,打造南方稀土深加工产业园。完成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三明路桥集团3996万元债权回购业务。策划各类与央企对接项目148个,实现了9个县(市、区)均有一个以上央企项目在谈或推进,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四个一”合作项目已动工建设,四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央企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6.农林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不断推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发放林地使用权证2612万亩,新增林权抵押贷款26.1亿元,新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09个,730.3万亩生态公益林全部参加森林保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67.6万亩,建立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88个,占乡镇总数的64%,有960个村聘请了村级土地流转信息员,占村总数的55%。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446家,成员总数6.15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4.25万户。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成立3家银行机构、18家小额贷款公司、103家融资担保公司,沙县被评为“全国十佳金融生态示范县”。

  (十四)关于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1.利用外资规模与水平提高。积极组织项目业主参加“6.18”、“9.8”等经贸活动,充分用好林博会等平台,锁定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百大企业和境外大财团,突出产业化招商和定向招商。强力促批重大外资项目,完善重点外资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签约和在谈项目,实行重点跟踪。累计引进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0个,其中总投资1亿美元的大田浩特纺织项目和梅列万福农博园项目是近年我市批办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

   2.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研究出台“鼓励和促进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帮助企业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促进外贸出口增长。积极支持和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新加坡福建出口商品展等国际性展会活动。努力改善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提高纺织品、林产品、农副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重点帮扶龙头企业,对出口重点企业采取“一对一”服务。2012年,完成陆地港首动区建设并正式运营,对所有进入该区的货物实行“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逐步实现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增强口岸通关的整体功能,提高通关效率。

   3.深入推进跨区域合作。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480项,总投资652亿元,已到资221.8亿元。按照“融入两翼,深化山海协作;依托两区,推进区域协作;对接两洲,承接产业辐射”的要求,加强与各协作区的联系、沟通与磋商,及时通报经济协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和解决经济协作中出现的问题。

   4.深化明港澳合作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赴港招商和境内各种招商活动平台带领相关企业和项目业主,积极寻找港澳客商,有针对性地推介项目,促进了一批港澳资项目的签约和升格深化。充分发挥香港福建三明联会、香港福建社团联会等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引荐客商,开展项目对接。福建省三农碳酸钙有限责任公司在尼日利亚并购设立“绿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获省外经贸厅批准,该项目成为我市有史以来获批的投资规模最大、发展前景最好的境外资源性投资开发项目。

   (十五)关于构建明台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方面

   1.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示范平台。利用“5·18”、“6·18”、“9·8”以及明台乡镇合作发展交流会、林博会等重大展会和大型对台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对台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台项目对接、经贸合作研讨会等招商活动。两年半以来,全市共批办台资企业36家,投资总额1.2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4290万美元。台资投资领域从早期的农林为主,逐步向机械、电子、化工、文化创意等行业拓展,投资形式也由独资向合资合作,技术、管理入股等多形式转变。明台农林合作不断加强,先后组织33593人(次)农林技术人员赴台开展交流与合作,与20多家社团组织建立协作关系,共引进台湾鳟鱼、兰花、台湾樱、嘉宝果等台湾新品种160余个,新技术40余项目,推广(示范)面积18.6万亩。已形成了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区、沙县农机产业园等一批对台经贸合作平台;林博会共邀请台湾来宾和客商2300多人次来明参会参展,组织近170 家(次)台资企业参加展示展销,共签约台资项目60项。

   2.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特色平台。《三明侨报》每周在台北的《统一日报》、高雄的《民众日报》编辑出版一期《今日三明》专版,促进明台两地文化交流。三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引进或协议引进台商企业15家进行合作创业。三明宁化石壁在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正式公布命名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推进宗教文化交流,在建宁举办慈航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动工建设总投资3.36亿的峨嵋峰慈航文化主题园。明台旅游合作持续深化,着力打造“中国丹霞灵秀泰宁”品牌形象,大力推介“山海园楼”海西精品线路,与台湾观光学院、世新大学等岛内重要旅游研究开展合作磋商。相继举办了第七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暨首届海峡两岸生态旅游论坛高峰论坛、第五届海峡两岸台北旅游展、第三届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等交流活动。三明学院先后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3.建设两岸直接往来高效平台。建立对台快速通道,目前我市对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和闽江口区域的福银高速公路、对接泉州湾区域的泉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基础上,加快推进湄渝高速公路、厦沙高速公路、漳永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三明机场建设,加强与福州、厦门枢纽机场的合作,努力实现干支结合的空港布局,充分发挥机场效益。建立明台两地便捷通关机制,对涉台项目和涉台企业进出口优先接单、优先查验,落实好减税、免税政策,依托陆地港提高通关效率。建立对口交流平台,吸引台湾120个乡镇、600多人次参与,明台乡镇共签署115份合作协议。

   (十六)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

   1.注重源头治理。不断健全完善“一网一平台三机制四联调”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目前累计对146起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四联调:就是坚持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中介)调解组织联调联动,认真开展公调对接、检调对接、仲调对接及诉调对接,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了各种调处手段的联调联动。

   2.注重打防结合。全市共列综治“黑点”20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8个),每月对各地确定的综治“黑点”问题、整治情况进行网上考评。在“大防控”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强化“六张网”建设(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目前全市累计安装5417路视频监控探头,初步形成全天候电子防控网络。

   3.注重基层基础。全市维稳群众工作队成员11858人、维稳信息员14768人、网络舆情引导员1745人,村(居)调解组织18967366人,治保会成员6571人,综治协管员1896人,平安中心户长16325人。

   (十七)关于重大项目中期进展情况方面

   我市“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在建的215个“十二五”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847.75亿元,占计划的54.8%,实现“双过半”。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135个,占计划投产目标的50.7%;新开工项目103个,占开工计划目标的53.4%

   1.从区域投资完成情况看:“十二五”前半期,在建的215个“十五”重大项目,梅列区完成投资11.15亿元、三元区59.05亿元、永安市81.26亿元、沙县102.23亿元、尤溪县32.38亿元、大田县73.44亿元、明溪县24.96亿元、清流县44.68亿元、宁化县24.03亿元、将乐县22.20亿元、泰宁县37.76亿元、建宁县38.94亿元、市直及以上295.67亿元,均超序时进度。

  2.从行业投资完成情况看:“十二五”前半期,在建的215个“十五”重大项目,交通项目完成投资210.40亿元、能源52.10亿元、农林水62.57亿元、高新技术62.83亿元、工业306.30亿元、社会事业73.70亿元、市政建设13.20亿元、服务业66.65亿元,均超序时进度。

   3.从工程形象建设阶段看:“十二五”前半期,330个“十二五”重大项目中,永安至宁化高速公路、永安火电厂改扩建工程、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生产等13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占计划投产目标的50.7%(其中,竣工项目56个,部分建成项目79个),占项目总数的40.9%;向莆铁路三明段等80个项目在建,占项目总数的24.2%;南三龙铁路三明段等55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占项目总数的16.7%;三明南歧水库枢纽工程等60个项目暂缓和停止实施,占项目总数的18.2%(其中,暂缓项目28个,停止实施项目32个)。

   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二五”前两年多我市经济社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比较艰巨,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发展后劲仍然不足,能有效带动全局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有力,县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突出。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还需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等。分行业看:农业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受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制分田到户的局限性影响,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农业总体效益较低。受以上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农业生产提升有较大难度,上升空间较小。工业方面,市场需求不振,多数工业企业开工不足、产能闲置、库存较高,面临生产经营难关。与此同时,受国家强化环保、土地等条件约束,部分工业项目立项审批难度加大、推进缓慢。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偏紧控制,信贷投放总量不足,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难题。近两年,全市工业增速明显放缓,其中:机械及汽车产业预计难以完成至“十二五”末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的目标。投资方面,因建设资金及国家铁路建设规划调整,浦建龙梅、吉永泉铁路项目前期项目受到一定影响,进度滞后。高速公路方面因建设资金影响,湄渝高速中仙至坂面和厦沙项目尤溪段、尤溪至沙县段项目,至今还未确定合作模式。城市基础设施中:由于城市总体规划不断调整制约了大型公交站场建设项目,徐碧、翁墩和东霞公交枢纽、永安公交枢纽、尤溪公交综合停车场因规划和土地问题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消费方面,随着国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的结束,国内刺激消费的政策支持下降,国家、省对限下企业零售额增速进行整体调控及严控“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很可能还会下降。外贸方面,受国内高通胀、成本上升、物流不畅,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壁垒重重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市生产型企业处境艰难,不少企业反映订单日益减少,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出口后劲难以持续。社会事业方面,城市中小学校学位紧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较薄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职业教育有待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就业服务、社会养老、社会保障等设施仍需加强。节能减排方面,作为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我市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工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2012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51.1%),单位GDP能耗等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四、《纲要》后半期实施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进中求快、更好更快,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继续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抓好“三农”工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开放,力争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一)继续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1.强化投资引领作用。切实发挥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政府投入主要向城镇基础设施、“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鼓励发展实体经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大型港澳侨台企业和国际财团的对接,力争引进一批“三维”重大项目。进一步深化“10+5重点项目跟踪督查制度,促进项目早建成、早见效。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争取浦建龙梅、长泉(吉永泉)铁路和湄渝、厦沙高速“十二五”期间开工,力争2014年建成三明沙县机场,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能源方面,三明核电力争2014年取得国家发改委“路条”,加快建设海西天然气管网三明境内段一期工程,西气东输三线龙岩-三明-南平支干线、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工程项目争取2014年开工建设,显著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市政工程方面,做好三明市列东大桥改造工程、省道306改线及配套工程、市区第二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水利方面,重点加强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闽江上游金溪、尤溪、沙溪流域防洪工程和明溪县黄沙坑水库建设,加快构建城乡水利保障体系。信息工程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初步形成信息化支撑架构。环保提升工程方面,注重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市建设,有效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2.着力挖掘消费潜力。鼓励发展健身休闲、文化教育、旅游、养老、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支持特色商业街区、名品小吃和夜市建设,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确保每年新发展一批限上零售、住宿、餐饮商贸企业,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加快推进国家清流台湾创业产业园花卉电子交易中心、闽赣电子商务城等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工业扩量提质。抓龙头。采取“一企一策”,通过联合重组、技术改造、对接引进等方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产值超百亿企业3家、产值超十亿企业30家。铸链条。围绕填平补齐产业缺失环节,全力突破一批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链拓展延伸。力争每年滚动策划储备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以上,三维项目力争每年开展对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确保“十二五”末6条特色产业链实现产值3100亿元以上。促提升。从2013年起至2015年,确保每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0%以上,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都完成一轮技改,到2015年,全市行业重点企业有70%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技改投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统筹发展。加快物流业发展,抓好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城市物流园区建设,建设海西重要区域物流中心。培育壮大专业市场,抓好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做大会展经济、商务中介、科技信息、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大力发展康复保健、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旅游业发展,抓住民众亲近自然和动车开通的机遇,整合旅游资源,做旺旅游市场。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推动产学研用结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参与标准制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带动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为培养、使用现有人才创造条件,为吸引外来适用人才营造环境。

   (三)抓好“三农”工作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10万吨以上。依托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福建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致农业、生态农业,扶持一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抓好“菜篮子”基地建设,推进农超对接。推进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2.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继续推进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旺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认真落实《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主动对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深入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

  3.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实施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通过租赁、抵押等方式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努力减少扶贫对象。

   (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1.加快发展各类教育。加强城乡接合部和人口新增长区域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扩容建设;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三明市职教园区建设,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支持高校加快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2.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医疗资源、设备投入,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推进三明市儿童医院等市属卫生机构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重点向基层、困难的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

   4.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加快发展社会福利、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五)着力推进城乡建设

   1.加快生态工贸区开发建设。进一步落实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和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三明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的“十同”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市区经济,重点扶持冶金及金属深加工、机械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氟新材料、稀土等新兴产业,重点建设汽车工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着力打造市区金融、物流、技术、服务外包等中心,加快构建工贸结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2.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实施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抓好城市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围绕扩张城市架构,加快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围绕拓展城市空间,统筹推进北部新城和南部新城建设。围绕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沿河继续实施“一河两岸”绿地景观改造工程,沿山加快城市步行绿道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工作,拆违、疏堵、建绿、治尘,整治市容市貌。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大城关”建设,推广泰宁县城规划建设经验,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步伐,完善配套功能,推动县城向区域中小城市转变。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各地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集中发展特色重点产业,办好重点工业园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4.推动小城镇改革发展。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土地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向中心城市集聚。发挥试点乡镇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好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提高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抓好生态市建设。围绕建设美丽三明,加快实施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规划。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天然林保护工程,抓好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森林公园建设与保护。

   2.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利建设。水土保持以宁化、清流、大田、建宁为重点。水利建设着力推进防洪减灾、水库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推进市区应急水源、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工程,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3.注重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加快实施重点减排项目,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市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抓好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工作。

   (七)深化改革开放

   1.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继续深化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保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逐步推进县级以上医院药品实行“零差率”。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工作。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推广租赁融资、信托融资、股权融资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扶持企业“三板”挂牌的做法,积极制定挂牌费用补贴政策及其他优惠配套政策,积极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到“三板”市场挂牌。

  2.扩大对外开放。改进招商方式,突出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发动和依靠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及企业开展招商。加大重点出口企业扶持力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地产品出口。加快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三明台商投资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办好林博会,推进明台交流合作。主动对接海洋经济,推动与沿海共建产业园。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的联络工作,密切与港澳地区、国外友城的沟通联系。

   (八)健全完善规划顺利实施的有效机制

   1.强化组织实施。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及中期评估的新要求,细化分工,明确任务,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分领域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

   2.分类进行指导。对进展达到或超阶段性预期目标的指标,要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稳中趋好的态势,全面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对距离目标较大指标,要加强部门分工协作,推进政策落实,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对于“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要抓紧建立统计平台,适时开展抽样调查,准确获取统计信息,及时跟踪指标进展情况。

   3.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方式展示“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使社会对规划实施带来的积极改变有清晰认识,凝聚人心、增强信心,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舆论环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