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三个坚持”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这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既创造性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又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指引我们党成功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要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尤其是其中蕴涵的重大原理性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不断增进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认同。
一、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原则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根本宗旨、行动纲领、策略原则、奋斗目标等基本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坚持和加强共产党对于无产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鲜明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重大论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保证,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根本原则的认识。
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社会主义运动是一对“孪生兄弟”,同根同源、同心同向、互促共进。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社会主义运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根本前提、根本支撑,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成长也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提供更高的施展平台、更多的承载资源和更广的历史空间。1847年6月上旬,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于1836年的正义者同盟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式诞生。此后,他们又帮助和指导欧美诸多国家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有力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组织化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分析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凝结出这样一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有力领导是确保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属性的根本保证。如果缺乏这样的政党及其有效领导,国家政权就会变质、变色。自科学社会主义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格外关注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领导作用,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从这个角度看,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功能认识的拓展,加深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之间一体同心、有机耦合、深度共生关系的认识。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习惯于把党的领导定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或基本条件,类似于手段、技术、工具或方式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内生共存、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结构,认为党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个范畴,并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首给予浓墨重彩阐述,明确强调“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这从制度层面极大升华了对党的领导之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本源性价值、本旨性意蕴、本真性功能、本质性取向的理解。 三是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维度发掘党的领导所独具的标识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所作的擘画和希冀,主要是预测性、方向性、轮廓性、原则性的大致构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视阈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过凝练、提炼和提升,但没有指出在那些基本特征中哪一个是最本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此后,他在多个场合又予以强调。一个“最”字,把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其他方面本质特征的重要程度予以区分、分辨,起到了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标识性效应。
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科学布局的认识
布局,是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活力、生命力、韧性,既需坚守和赓续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原则,也要及时因应新的实践、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新的时代变迁的需要进行科学布局。进入新时代,这种科学布局,既体现在对已有存量的结构性调整,也体现在对增量的优质性提升,促进了党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格局性变化。
一是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体系中的首要性、根本性、统领性地位,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非一般的无产阶级组织形态,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具有先进性,因此必须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以确保其先进性的发挥。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以及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重视组织建设、把民主集中制视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一大特点。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着重从思想、组织、作风三个方面成功开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鲜明特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要注重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深化了对党的建设体系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这是对党的建设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拓展。作出这样的重大判断和重要部署,有很深的长远考虑和战略考量,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
二是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党的建设传统领域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比如,我们党在党的六大时就提出了“组织路线”这个概念,但很长时间没有作出概括,直到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并阐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种新概括,把组织体系、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有机融合,集中体现在“十三个坚持”中的“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三个“坚持”上,破除了以往仅就组织工作谈组织路线的狭义理解,大大拓宽了对马克思主义组织建党的统摄框架的认知视野。又如,从“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到“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好干部的衡量标准、成长路径、使用原则等方面系统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忠诚干净担当”这六个字,亦即“十三个坚持”中的“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精髓要义,极大深化了对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把握。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从“为人民服务”到“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坚持以人为本”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根本使命、根本立场既一以贯之,又具有新的历史特质、时代特点、现实特性,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价值追求把握的深化和拓展。
一是强调“人民”不仅是整体性的存在,也是个体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侧重从阶级性的维度对人民进行分析,更多关注作为整体性存在的“人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的论断。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劳动者阶级”就是“人民”,在《“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中指出“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杀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概括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怀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而且对人民的个体化生存境遇、生活样态、生长空间给予更多关注和强调,认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比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关于中国梦,强调“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关于救治新冠感染患者,强调“不惜一切代价”,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等等。
二是既从客观层面强调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也注重在主观层面满足人民的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中,列宁曾鞭辟入里总结道,“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大论断,明晰了人民之于国家政权、国家制度的根基性意义,揭示了人心向背之于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性价值。人心向背不仅仅决定于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也不可或缺。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而非只是物质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极大拓展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涵。又如,在注重人民生存性、生理性需要满足的同时,突出强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种主观感受的保障、增进和提升,极大拓展了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范围、样态、层次和界域的认识。可以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理论上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在实践上是与有效破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相匹配的“良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之间内在关系的本质性凝练。
四、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基于新的实践提出新的问题及其解决理路是原创性贡献,对同样的问题提供新的破解思路也是原创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原创性贡献,把对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管党治党建设党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的发展。
一是创造性提出“自我革命”这一新范畴,并对其科学内涵、理论依据、精髓要义、实践要求等作出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术语的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革命主要包括以夺取政权为旨向的政治革命和以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为旨向的社会革命两大类型,政权是革命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只有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打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和掣肘,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自我革命”这一新范畴,认为“自我革命就是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壮士断腕、去腐生肌,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人亡政息”,这极大拓展了“革命”的丰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性发展。 二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并赢得主动,党和国家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项部署,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纲要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是基于我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提出的整体设计。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基础在“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所有党员、所有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方面和部门,赋予全面从严治党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彰显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 三是强调激发自我革命的精神自觉。精神自觉,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政党,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自我革命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精神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反对把革命和执政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的观点,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永葆自我革命精神,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从精神层面对自我革命予以强化和强调,既深刻发掘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百余年来历经沧桑、饱经风霜而韧性不减、本色不易并不断焕发新的蓬勃生机的奥秘和理据,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社会革命促进自我革命的自信、坚定和执着。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及时总结升华新时代严明纪律和规矩的新鲜经验,首次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党的自身建设体系;首次提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基本方针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深化了对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斗争战略策略的认识;强调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着力破解自我监督这一世界性难题和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体系严整,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将随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而持续发展、不断丰富,对其原创性贡献的把握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日益拓展。